大众网记者 孙肖通讯员 陈泓宇 青岛报道鳄鱼配资
初秋午后,阳光洒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的乡间小路上。“95后”村主任助理崔铭磊,熟门熟路地敲开村民王大爷家的门。“最近身体挺怎么样?上次帮您申请的医疗补助办下来了,这几天就能到账。”他一边帮着收拾院里的农具,一边说道。这个刚大学毕业的青年,如今能准确说出全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和村民们的急难愁盼,成了乡亲们交口称赞的“自家人”。他的蜕变,正是该街道创新实施“雏雁星火”计划,精准培育村级后备力量的生动写照。
精准引才:乡情纽带唤雁归
“在篝火晚会上,听着家乡的发展规划,和同龄人畅谈如何建设乡村,那种参与感和归属感特别强烈。”王林在参加张家楼街道举办的归乡学子篝火联谊晚会后感慨道。这场别开生面的晚会,只是该街道以“乡情牌”为核心,实施“雏雁星火”计划的一个缩影。为了破解村级后备力量储备难题,街道党工委深知,除了优厚的政策,更深层的是要唤起学子们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
为此,张家楼街道构建起一套常态化与多样化并重的乡情联系机制。自学子们背上行囊、踏上求学征程的那一刻起,来自家乡的深切关怀便如影随形。每年举办新考录大学生欢送会,街道领导亲自勉励并赠送一份满载期望的“开学礼”;组织他们实地观摩乡村振兴片区的产业成果,播下未来返乡的“种子”;一个名为“雁归张家楼”的微信群,则成了日常推送家乡动态、政策资讯的“云端家园”,让分散在各地的学子时刻感受到家乡的脉搏。
“我们要让学子们看到,家乡不仅有浓浓的乡情,更有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张家楼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周丹琳表示。目前鳄鱼配资,街道已成功回引11名优秀大学生担任村主任助理。
科学用才:人岗相适展所长
“如果发现有人溺水,我们首先要大声呼救,拨打急救电话,千万不要盲目下水……”在耕读学堂,大学生村助理王晓辉正在为孩子们讲解防溺水知识。这堂生动实用的安全教育课,让在场的家长和孩子们都受益匪浅。
“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村里的孩子们做点实事,感到特别有意义。”王晓辉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既发挥了她的专业特长,也让她快速融入了村里的工作。为确保返乡学子才尽其用,街道坚持“以用为本、人岗相适”原则,建立完善的岗位匹配机制。通过专业评估、特长摸底、意向调研等方式,精准把握每个人的专业背景和能力特长,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教育学专业的组织儿童安全教育,医学专业的开展急救小课堂,法律专业的宣传反诈知识,让每位返乡学子都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价值。
“我们不仅关注大学生们能做什么,更注重他们擅长什么。”张家楼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主任马洪群表示,“通过精准的人岗匹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既激发了返乡学子的工作热情,又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质量效能。这种双向奔赴的用才模式,既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
如今,11名返乡大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发挥专业特长鳄鱼配资,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实战育才:一线淬炼共成长
“李婶,您来看看这个镜头,把咱们微花园的美景都拍进去啦!”在寨里村的微花园里,大学生村助理赵泽瀚热情地拉着村民李婶欣赏刚拍摄的视频。自打拍摄短视频以来,这个曾经腼腆的大学生已经和村民们打成了一片。
“一开始只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没想到越拍越有感情。”赵泽瀚一边调试着稳定器,一边感慨道,“通过镜头,我真正发现了家乡的美。更难得的是,在走村串户拍摄的过程中,我和乡亲们从陌生到熟悉,现在大家都愿意和我拉家常、提建议。”
张家楼街道创新推出的“楼里青锋”实战培育项目,让返乡大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快速成长。该项目通过3次头脑风暴明确方向,5次技能培训夯实基础,2次实地观摩开拓视野,最后以1场立项答辩开启实战。目前,11位村主任助理已分成2个小组,独立运营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账号,累计浏览量突破4万人次。
“拍摄的过程就是最好的乡村调研。”赵泽瀚笑着说,“为了拍好一个镜头,得先了解背后的故事。比如拍知青大院,得了解大泮村的文化;拍微花园,得了解建设过程。这样一来二去,不仅掌握了拍摄技能,更对乡村有了深刻理解。”
如今,两个小组正在筹备更具挑战性的助农直播计划。“我们的账号还处于起步积累阶段。”赵泽瀚介绍道,“但我们已经在积极筹备下一步的助农直播计划,希望将来能通过直播带货,帮助乡亲们把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实战培育项目负责人陈泓宇表示:“这种‘干中学’的模式,让大学生们既提升了专业技能,又增进了与村民的感情,真正实现了从‘外来客’到‘自家人’的转变。他们正在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新生力量。”
随着“雏雁星火”计划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他们用青春书写着与家乡共同成长的故事,在这片热土上绽放着最美的芳华。
盛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