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教育改变了什么?》读书分享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少雪围绕当前教育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世纪汇通,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宝贵建议。
《教育改变了什么?》是刘少雪基于四十年教育研究经验撰写的学术著作。该书历时十余年完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探讨了教育的本质价值。研究发现,教育不仅影响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更能改变个体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书中通过大量实证案例证明,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改变个体的自我期许,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长。
本书自出版以来世纪汇通,先后入选“中国好书”5月推荐书目、《人民日报》文艺版6月新书推荐与6月“光明书榜”等权威榜单,引发广泛关注。
分享会上,顾青就书中“教育与成长”的话题,提出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两种典型现象:一种是部分家长为避免孩子承受学业压力,主张让孩子轻松成长;另一种则是贫困山区教师通过严格管理帮助学生改变命运。针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刘少雪指出,在孩子尚未具备理性选择能力时过早放权是一种教育误区。根据神经生理学研究世纪汇通,适度的学习压力对大脑发育具有积极作用。她建议,理想的教育方式应当设置适当难度的学习目标,让孩子通过适度努力就能达成,同时配合必要的休息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情绪引导尤为关键,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给予支持。而对于贫困山区的严格教育模式,刘少雪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认为,在资源匮乏地区,孩子们面临着更多来自环境的制约,此时教师的外力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探讨“教育与社会化”议题时,两位嘉宾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教育方式的差异。他们指出,适度的家务劳动和课外活动对儿童成长具有积极意义,这种调剂能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培养社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学校恰恰提供了家庭难以复制的社会化实践场域。缺乏这样的社会化环境,将直接影响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在探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时,两位嘉宾基于各自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深刻见解。他们一致认为,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导致认知能力的退化,进而削弱人的主体价值。面向未来的教育,应当着重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知识和基础学科公式在其知识建构中的重要意义。刘少雪特别强调,简单的信息检索不能等同于真正的知识掌握。如果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学生不仅难以提出有效的问题,更无法准确理解人工智能给出的解答,这样的状况显然无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谭华)世纪汇通
盛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